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08-12-07

◎文/苗得雨

2008年已经行至尾声,在这一年中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了美国达到了2.53亿,成了世界第一。纵观我们身边的世界,已经随着互联网开始改变,我们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忠实信徒,网络已经将我们生活的大半网进了这个虚拟世界之中。

现代传播学教父马歇尔·麦克卢汉将互联网时代中的人群划分为两个类别:1980前生人是这个时代的移民,他们在各种代码中迷惘,进退维谷;1980后生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被网络催化成对技术无限崇拜的新人类,真正属于这个时代,并乐在其中。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前所未有的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轨迹。Google颠覆了“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通过Google+人肉搜索,如今在网络中,大众甚至可以告诉你那只狗的毛色;博客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发言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P2P技术带来了QQ,还让BT与在线宽频进入了我们的生活;YouTube则掀起了公民影像时代的新高潮。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技术跃进中将网络带入了生活,又将生活融入了网络,那么2008年后的未来互联网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改变?哪些2008年的技术热词与物语在悄悄的影响这我们生活的脚步与时代前进的方向哪?今天我们就将这样的热词物语呈现在你的面前。

网络技术趋势热词:SNS

标准解释:SNS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主要作用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建立在线社区。

人气热度:★★★★☆

2008年似乎因SNS社交网站而变得精彩,在经历IM之热,博客之热,SNS又极其成功得掀起一阵狂潮。大大小小的社区网站让网民们不亦乐乎得做起了宅男宅女。

如果我们单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那么SNS就是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社交网络的最初理论来自于一个名为“六度空间”的假说,这个假说的核心是:任何两人建立联系最多需要6个人(不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也就是说,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60多亿人口,你最多只需6次中转就能够找到任何一个人。

那么“六度空间”是怎么体现在SNS交际社区中的呢?这就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了……

大话SNS

在互联网发明之初,网络中有限的几个用户都是使用EMAIL的方式进行联系,这种联系方式如同现实世界中的写信一样,你必须知道收信人的地址等通信信息才能够写信给你想沟通的人。EMAIL沟通方式的人际网络相当局限,大多限于一个人在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

(图01)

随后,BBS论坛在互联网中出现了,一大堆互相不认识的人终于可以网络连接BBS论坛,针对某一个问题吵架了。相同兴趣与观点的网友往往因为拥有共同的话题,结下深厚的网络友谊。此时,网络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互联网人际关系圈,你在这个圈子中的人脉完全属于网络,你不会知道网友是否是一条狗。

(图02)

不过很快,QQ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如同一座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让你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开始与你通过网络中交流,不过此时网友还是网友,朋友还是朋友,即便你的网友是你朋友的老爸,他们通常也不会相互知道。你的人际关系可能非常复杂,例如,你大学老师的女儿是你女朋友的学生,或者你同学的同学的爸爸是比尔盖茨,但是这些复杂的关系你并不会知道,也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

于是,SNS交际社区出现了,它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它是一个原则上要求真名实姓注册的社区,它能够让你所有的人脉关系交叉,在这个社区中,你可以添加你小学、中学、大学的所有同学,让他们一起出现在你的人脉关系列表中,此外还有你QQ、MSN、EMAIL经常联系的虚拟世界好友,也会因为你的邀请出现在你的关系网络中,看似平时从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人脉网络就此彻底铺开打通。

(图03)

SNS交际社区让你的人脉关系呈现在你的朋友面前的同时,他们的所认识的亲朋好友也会显现在你的面前,此时也许你会发现,原来你的虚拟世界的朋友和现实世界的朋友早已交叉认识。你或许会发现你朋友的同学的朋友的同学的朋友竟然就是比尔盖茨。

即便不是也没有关系,因为你还可以通过SNS交际社区随意扩大你的人脉圈,查找那些你感兴趣的人,想他们申请加为好友。SNS交际社区让你有可能结识所有你想结识的人,你只需要通过联系你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就能够找到任何一个你想认识的人,无论是奥巴马还是萨达姆,因为他们都逃不出SNS的“六度空间”。

血流成河的SNS社区

当SNS社区Facebook从微软手中接过上亿美金之后,SNS社交网站的前景立刻变得辉煌起来,每个人都想成为第二个Facebook,而那些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者们也似乎在微软的一掷千金中看到了SNS的魅力,于是纷纷开始挖掘那些拥有潜力的SNS社区。

在传媒巨头默多克的力捧下,MySpace成功的成为了最具魅力的全球化SNS社区,用户疯狂飙升至世界第一,网站甚至成为了美国总统大选总统候选人人气指数的硬指标。MySpace也成为了进入中国的首个国外SNS社区,不过这团SNS社区的火焰早在MySpace到来之前就已经烧到了中国。

在中国内地,校内网是第一个成功吸引到巨额风险投资的SNS社区,校内网将自己的用户群体锁定在高校学生中,让自己成为了国内校友录网站的SNS升级版,吸引了大学生的疯狂追捧。2008年4月7日,软银集团砸向校内网的27亿人民币在整个市场中激起了巨大的浪花。

资本的动力激发出来的不仅有SNS领域进步的力量,还有各家网站原始的欲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资本市场,无论是用户潜力还是市场魅力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力。而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任何一个在互联网时代摸爬滚打过的人都能够记起,ICQ当年在全球的火爆成就了它的中国模仿者腾讯QQ,后者甚至由抄袭者变身为了领导者。因此抄袭模仿Facebook和MySpace很快走向成功的一条拥挤的捷径。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没有人不渴望奇迹般的成功,更没有人不会为资本而疯狂。首先是做了N年免费空间的51网摇身一变成为了另一个中国版的MySpace,通过发展年轻用户人群,将用户群锁定在90后的中学生身上,2008年7月1日,51网成功的吸引了商界不倒翁史玉柱的5100万美元注资。

2008年的夏日,正当大鳄们在SNS战场中为争夺用户,划定使用人群厮杀的血流成河时,一个名为开心网的处在测试阶段的SNS网站却突然异军突起,光芒几乎盖过了国内所有的SNS网站。而它成功的法宝就是将Facebook中的小游戏控件功能有挑选的复制了过来,并成功的搅动了那些百无聊赖的办公室白领族群们的社群关系。

国内SNS社区的告诉发展不仅仅吸引了资本巨鳄,也让传统的通信巨头将目光瞄向了这个战场,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些通信巨头的眼中,如果能够将手中的手机用户成功的转换为SNS社区用户,那么这些用户无论是含金量还是用户黏性都将大大超过其它的SNS社区。

10月15日,中国联通首先推出了自己的SNS网站新乐园。而在此之前,中国移动已经先行一步,将名为“139.com”的社交网站推出上线。虽然这两家的SNS社区仍然没有拜托抄袭Facebook的传统套路,但是他们已经在普通SNS网站基础上集合了短信、彩信、飞信和手机邮箱等多项功能,身份和增值意味浓厚。

随着传统电信巨头进入SNS领域,国内各大门户也开始在自己的博客社区中添加各种SNS游戏插件等功能,企图搭上SNS的末班车。三股势力的激烈争夺让国内SNS的血色越来越浓,而重复交织的SNS社区将会直接面临如何吸引挽留住人气的残酷现实,只有挽留住人气,才等于挽留住网站的生命。不过对于用户而言,2008年还是因为SNS社交而变得缤纷而精彩。

网络技术趋势热词:云计算

标准解释: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人气热度:★★★★★

2008年,“云计算”成为IT巨头们都在谈论的关键词,巨头们口中的云计算似乎都在为我们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过云计算到底是什么呢?它未来是什么样子哪?这一切还从头说起……

大话云计算

科学家说人类需要计算机,于是我们有了电脑;科学家说人类需要互联网,于是网络开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早期的网络是由一个个单独的子网所构成,这些子网有公司的办公网络,也有学校的校内局域网,那时这些子网相互并不关联,就如同天空中一片一片孤独的小云朵。

(图04)

但是有一天,科学家开始将这些小的网络连接成为一个大的互联网,并用高性能计算机架设了网络服务器,让更多的信息可以在这些小云朵中传递。但是加入互联网的子网和电脑越来越多,人们在网络中使用BT、下载上传N百张照片、浏览数亿个网页、玩网络游戏。

于是提供受欢迎服务的服务器变的异常忙碌,而有些服务器则很闲。为了帮助那些忙碌的服务器减负,科学家又想出了新的主意,他们不断要求各个子网添加新的服务器,并让不同的服务器各司其职,或者几台服务器一起共同分担一个较重的任务——负载均衡。

 

(图05)

于是在科学家的号召下,所有的子网都开始疯狂的添置服务器。服务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但是增多的服务器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因为新增服务器不仅让每个子网内部变得复杂混乱,而且重复的服务也让服务器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科学家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有制造了新的麻烦,为了计算更多的数据和享受更快的服务,所有的人都陷入了不断更换电脑和增加服务器的恶性循环中。

(图06)

科学家此时很郁闷,因为他发现他自己也陷入了需要不停更换电脑用来处理更多问题的循环中,除非他是比尔盖茨,用一大笔钱购买一个终身一步到位的超级电脑,否则这个循环永远不会停止。

(图07)

不过科学家很快想到了新的好办法,那就是将已经连接到高速互联网中的子网,也就是那些一个个分散的小云朵,真正的连接起来,让每个小云朵中的服务器不再各司其职,而是联手共同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无论用户要做什么操作,这些操作都会通过网络平均分散给千千万万台子网中的服务器一起处理,然后将最终结果在返回给用户。

这时,用户不再是跟某个单独的子网或者服务器请求操作,而是在跟所有的子网和服务器请求操作,数千万个子网中的数亿个服务器中的数百亿个CPU一起帮你解决问题,这样强大的计算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将每一个子网小云朵连成了一片覆盖全部天空的大云朵,拥有了史上最强的计算能力。

        (图08)

而对于用户和中小企业来说,今后他们可能不再需要花费巨资购置强大的企业服务器,只需要购买一台简单的电脑,然后加入云计算的网络之中,即可享受这台由千万片小云朵构成的超级服务器的服务,甚至于一部手机也可以在加入云计算后处理复杂的服务。

当然云计算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例如数据安全问题、并行计算标准、开源问题等,甚至于如何解决云计算中心的电力问题也是困扰云计算发展的难题。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云计算的出现必将会像BT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毕竟谁都知道,一只筷子永远比一捆筷子更容易折断。

IT巨头纷纷抢入云计算领域

云计算被提出后,众多IT巨头纷纷开始抢跑,由于先天的优势,Google现在是“云计算”的领跑者。但同时,其他巨头也已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且都在积极采取措施。

但首先将云计算应用于商业的是亚马逊公司,亚马逊推出了名为“弹性计算机云”的收费服务(Elastic Compute Cloud),供中小软件企业按照需求购买亚马逊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不过,亚马逊在规模上还比较小——微软一个季度的收入是亚马逊的10倍以上,利润是其20倍左右——所以对微软的威胁不大。

紧随其后的太阳微公司(Sun Microsystem)推出“黑盒子计划”(Project Blackbox),同样基于“云计算”原理,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数据中心随时提供额外的计算能力。

Sun的几乎首先触动了老对头IBM的神经,随后IBM也宣布了“蓝云(Blue Cloud)”计划,并安排200名工程师参与这一计划。IBM还宣布将在中国无锡建立第一个“云计算”中心(Cloud  Computing  Center),该中心将为新兴软件公司提供计算能力。随着IBM的加入云计算立刻升温,雅虎也将一个4000台计算机的“云”,开放给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

2008年伊始,微软宣布,将投资5亿美元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建设其第一个欧洲数据中心,用来支持如MSN门户和Windows Live以及Hotmail、照片共享、博客和在线存储等一系列在线服务。微软还将在伊利诺伊州建设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面积有八个足球场那么大。目前,微软已经在美国华盛顿州建成了一个数据中心,占地达455亩,里面存放着无数台服务器。微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数据中心也已建成,在芝加哥和爱尔兰的都柏林的数据中心则正在建设中。

事实上,微软与Google已经在建数据中心方面较上了劲,双方都是每几个月都会花五六亿美元在建设数据中心上。今年3月,更有传言称,微软将新建24座数据中心。不过,微软最大的障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仍基于PC软件,如Windows等。但无论如何,在未来的2009年,各个巨头已经开始动工的云计算中心将会指引着计算机与网络未来发展的方向。

显然,“云计算”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标准,谁会是“云计算”时代的霸主还是未知数。网络技术趋势热词:SAAS

标准解释:软件即服务是英文Software as a Service的中文翻译(简称为SaaS),它与“应用服务提供商”、“按需软件”、“托管软件”所具有相似的含义。

人气热度:★★★★★

SaaS是软件发展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将颠覆PC单机时代软件在大众心中的传统印象,那种掏钱包买光盘的时代或许不会因此终结,不过现在所有的软件制造者都已经将SaaS视为了让软件重新回到黄金年代的圣经。SaaS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哪?我们可以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大话SAAS

父子两个人因为经营理念不同分别开了两家奶酪厂,父子两人的工厂实行了电子化管理,但是传统思想的父亲使用的电子化管理软件是从软件开发商那里直接购买回来的,父亲必须为工厂聘请一名资深工程师,让他帮助专门搭建和维护电子管理系统,此外父亲还需要购买用来运行软件的服务器、支出电费、并购买其它配套软件。而且父亲很快发现这套购买来的管理软件有许多组件一次都没有使用过,但是理论上父亲仍然为了这些组件付过了钱。

        (图09)

 

儿子没有父亲有钱,于是他没有能力购买整套电子管理软件,但是一个软件开发商突发奇想,决定将自己的软件“租赁”给他使用。这种租赁的方法非常简单,软件开发商将工厂电子化所需的软件全部放在了自己的服务器上,儿子只需要一台普通的电脑登陆服务器即可享受所有的电子管理软件服务。而且儿子不用购买整套软件,他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添加软件开发商提供的相应的功能模块即可。

        (图10)

儿子不仅仅不需要购买软件,也省去了购买服务器和雇佣工程师的维护费用。服务器和软件的维护完全是软件开发企业提供的服务。儿子仅需要为这部分维护费用支付软件使用租金即可。

这种全新的软件模式颠覆了以往软件公司直接出售软件专区利润的方式,而且用户可以自由的定制自己所需的软件模块。这种销售软件的方式很像出租车,用户只需要在需要的时候伸手叫车即可,而不必买下来一辆汽车。

SaaS软件租用模式会使得渠道商和各种软件开发商、供应商、平台商结合得更加紧密,并对传统的渠道模式发起强力冲击,传统IT渠道商将会从软件分销转向服务分销和服务提供,IT应用服务商将有可能逐步取代传统产品经销商和系统集成商,引起IT产业未来发展模式革命性变化。

事件:

 

当前, SaaS模式的兴起反映了软件与互联网服务相融合的发展趋势,企业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和硬件并招聘专业IT员工安装使用,只要通过SaaS服务,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和使用软件服务。

今后单纯依靠销售IT产品所获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应用服务收入必将超过单纯的产品销售收入。传统IT渠道商应把眼光放在强化自己的服务能力和健全自己的服务体系上来,让服务成为企业主要利润的来源与竞争力,同时树立全新的服务品牌,向增值经销商和服务提供商转型,通过租用模式提高自竞争能力及赢利能力。

尽管SaaS展现出它的良好前景,广阔的商机,然而目前国内SaaS市场发展还相对滞后,对IT渠道商而言,尚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首先,国内SaaS市场面临软件应用服务的四大软肋——安全性、可控性、个性化和稳定性——软件托管,可能存在着信息外泄和数据安全的风险;依赖太强,企业担忧将来可能存在失去对IT系统的控制而受制于人的可能。

目前,不少IT大公司都提出了把依靠产品发展转化为依靠服务发展的“软件即服务”的战略,“服务成为企业主要利润的来源与竞争力”已成为企业转型期的经营目标。那么,作为IT渠道商,也应把服务作为企业主要利润的来源与竞争力,把从依靠销售产品转化为依靠服务发展。但是,传统渠道商还要正视自身的传统价值和优势,不一定一窝蜂都要向SaaS转型,放弃传统擅长业务。重要的是,积极探索依托互联网的新型经销模式和服务模式,丰富、增强自己作为一个增值经销商或服务供应商的提供解决方案能力。

◎文/苗得雨

2008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云计算,如今公众的生活已经高度的依赖于计算机,因此对于未来的计算机趋势,许多人希望能够跟上潮流与动向。云计算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未来的世界,每个家庭或企业的个体超级计算机通过互联网的联通,最终演变成一个超级服务器,为每个需要的人提供相应的服务。

不过比起云计算,办公超级计算机或许将会更快的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仅在三年前,大众还在为双核计算带来的快感唏嘘不已时,现在个人电脑就已经进入了四核时代。目前互联网技术的趋势是,个人信息正在不断从桌面流向互联网,个人电脑的计算速度越来越快,随着计算机在生产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人们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随着制造工艺的改善和多核技术的使用,CPU的处理能力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四核CPU的普及就意味着一台企业个人电脑中也在狂奔着四颗计算能力强悍的中央处理器,这是前所未有的个人计算能力的体现。这些以前只是高性能服务器所拥有的“芯跳”,在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进入家庭。目前一个运算速度为2.3GHzAMD皓龙2376处理器售价仅为377美元,而这个价格在十年前甚至无法购买到一颗233MHz的普通CPU。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计算革命会带来什么呢?

今年, 918日,AMD宣布启动一项名为“The Future is Fusion(未来属于融合)的企业品牌推广计划,计划将CPUGPU两者结合起来,会在性能上带来跨越式的提升,最大限度地释放电脑用户的极限使用,随后分拆芯片制造部分,使AMD延续了三十年的研发和制造一体的商业模式宣告终结,走向了专于研发和代工产品的新模式。这一系列举动都使得AMD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技术研发和升级之上,而其产品势必精益求精。

假如在你面前放着一堆桔子,怎么摆放才能最节约空间?别以为这只是困扰水果店老板的日常烦恼之一。虽然任何人都可以凭着经验或直觉断定,把上一层桔子交错着放到下一层桔子彼此相邻的凹处,显然要比直接一个叠一个的摆放更合理,也更节约空间。但是,谁能从数学上证明,的确不存在比这更合理的方法呢?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猜想。

190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将开普勒猜想列入了著名的“二十三个未解数学难题”之一。开普勒猜想被提出之后,许多数学家都试图为其给出证明。但直到200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才在1831年部分证明了开普勒猜想,即对于规则形状,开普勒猜想是正确的。但在此之后,开普勒猜想的证明工作再度停滞。

1953年,匈牙利数学家拉兹洛·费耶·托斯指出,无论对于规则和不规则形状,开普勒猜想的证明都可以减少到有限次数——但数目极为庞大——的计算。这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一种穷尽所有可能的证明方式是可行的。而一台速度足够快的计算机就可以将这种设想变为现实。

1992年开始,遵循着托斯的思路,当时在密歇根大学的海尔斯开始与自己的学生合作,使用计算机辅助证明开普勒猜想。在经过了6年的运算后,19988月,海尔斯宣布证明完成。他的全部证明包括250页笔记,3GB的计算机程序、数据和运算结果。这一切都得益于电脑计算能力的改善,不过伴随着AMD这类追求速度与革新的厂商不断突破的脚步,当年6年的运算总量,在今天一个企业的办公室中就能够轻松完成。

不过更具突破性的计算革命仍然在进行中,目前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和应用中,多采用x86架构的处理器和应用。但随着高性能计算系统性能的不断提升,多核和重核异构系统在满足高性能计算的某些特殊应用的时候表现出比较出色的性能。例如对于追求浮点运算性能的应用来说,GPU的速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的CPU,这也是为何AMD认为,在未来的高性能计算中GPU或者CPU+GPU会最终取代CPU

2006AMD并购ATI之后,AMD成为唯一一家可以提供CPUGPU以及芯片组的整合平台制造商。这种结构能使AMD在市场具有独特的优势。AMD能同时提供CPUGPUAMD透露了一些高层面的信息。AMD将卓越的技术和开放的行业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将在2009年交付的商业客户端平台中,积极提供高性能的、改善的可管理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

目前,多核和多核异构系统越来越受到超大规模计算机的青睐,如前不久发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TOP500排名第一的IBMRoadrunner就是把自己的CellAMD的皓龙处理器混合在了一起;在芯片层面,包括AMD、英特尔等都在研制异构多核或众核芯片。在国内,曙光同AMD联手,也推出了运算能力超过200万亿次的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使中国超级计算再次冲入世界前列。

从汽车到计算机,我们的这个世界一直依靠着速度的推动而前进,越来越快的CPU,联动着现今时代前行的脚步,在电脑计算速度引领企业成长与步伐的今天,既然现在最好的计算机可以在比赛中打败世界象棋冠军,那么,在超级计算机普及的未来,企业也一定能够从中寻找到解决自身与关键环节问题的破解方法。